关于面向社会公众征求《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我局编制了《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见附件)。为广泛听取意见、凝聚智慧,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10月23日前通过以下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联系电话:028-26092009
2.电子邮箱:89362872@qq.com
3.通信地址:资阳市雁江区狮子路35号资阳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科收,请在信封上注明“征求意见”字样,邮编:641300
附件:《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
资阳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10月15日
——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生猪、油料、蔬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持续增强,并为成、渝等城市农产品供给做出积极贡献。2020年全市粮食、油料、蔬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166.1万吨、26.5万吨、168.2万吨、7.26万吨,比2015年分别增长1.8%、38.2%、16.9%、24.8%;生猪出栏实现243.1万头。据测算,全市结构性结余粮食约30万吨,外调生猪约80万头、蔬菜约50万吨。
——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升级。“十三五”期间,全市“一县一特”集群化发展格局更加明显,建成雁江蜜柑、安岳柠檬、乐至蚕桑标准化基地27.5万亩、52万亩、13.5万亩,柑橘产量达35万吨、柠檬产量达60万吨、产茧量达4610吨,产值分别达11.2亿元、139.7亿元、5.05亿元,三大特色产业规模、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产值比2015年分别增长220%、97.3%、26.3%。成功创建安岳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雁江(佛山橘海)柑橘、乐至(阳化河)葡萄+猪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省星级园区。安岳柠檬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到188.34亿元,“资味”“乐滋乐味”等市、县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量质双增,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超过20亿元。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20年全市培育永鑫农牧、华通柠檬、红旗丝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其中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20家;培育农民合作社3313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7个、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337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671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6个,服务对象达到12万余户。
——宜居乡村建设取得进展。“十三五”期间,围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市行动,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37.32%。农村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三大行动”取得成效,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置体系逐步健全,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理,新建改造农村户用厕所10万余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乡村振兴“三级联创”取得重大突破,建成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73个,其中省级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42个。
——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实现。“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32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发展顺利脱贫。2020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0085元,比2013年增加7650元,年均增长22.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提升,实现100%乡镇、100%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其中贫困村通村硬化路、村集体经济、文化室、卫生室、通信网络等指标达标率达到100%。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顺利完成,“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120个乡镇(街道)、2067个村(居)、19836个村(居)民小组(建制调整前)已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依托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资阳所,推动资阳农村资源资产在更大范围流动;建立乡村振兴农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补偿金规模达3174万元,撬动支农贷款1.05亿元;创新“惠农担•柠檬贷”融资担保产品,入围农业农村部2019年度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政府购买服务产品;2020年,资阳市成功纳入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
——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带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促进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要夯实成渝主轴发展基础,支持资阳与大足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模式。《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专项规划》指出,要建设成渝主轴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统筹优化布局优质粮油、健康养殖、绿色果蔬等产业集群,建设柠檬集散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决策部署,带来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成都东部新区联动资阳,推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区两片”建设,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要提升乡村振兴共享平台服务能力,建设成都都市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有效供给。成都东部新区是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加之天府国际机场已建成投用,发展都市农业大有可为。资阳是成都东部新区协同区,是西迎成都、东接重庆的“双门户”,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造消费增长点潜力巨大。三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两项改革”“前半篇”任务顺利完成,带来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机遇。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长期困扰广大农村住户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员干部队伍经受锻炼洗礼,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完成后,乡镇和行政村数量分别减少25.8%和51.6%,重塑了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乡村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发展资源进一步整合,治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临挑战。一是农业产业大而不强、特而不优问题较突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压力比较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居全省第10位、第12位,柠檬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但农田基础条件较差,现有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44%左右,能实行机械化作业果园不到30%。乡村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结构不优、布局较散、链条不长,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较低。市场主体带动力较弱,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运行不够规范。科技装备水平不足,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率不到60%,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二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美丽资阳·宜居乡村”建设任务比较繁重。乡村建设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之一,有利于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但农村基础服务短板还较多,乡村道路通行、水资源保障、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农村吸引力还不强,去年全市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05.1万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处于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三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缺乏新的支撑和动力,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未完全消除。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实现生活富裕富足。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盘活农村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农村资源流转交易渠道不畅、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少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占比达60%以上。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去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7:1,差距仍然较大,总体上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特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市委四届九次和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主动在更深层次融入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化“2+5+5”发展布局,推进现代农业“6+3+1”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快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深入实施“美丽资阳·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持续推进资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倾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消费体验区、成渝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供给地和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创新机制和发展多种新型业态模式,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生态链“五链融合”。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融合。坚持城乡发展和治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扩大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弱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高效。保持绿色生态的“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扩大农业开放合作,加强与毗邻地区交流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坚持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坚持农民群众共享农业农村发展成果,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谱写城乡融合新篇章。
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67万吨以上;现代畜牧业优化升级,生猪存栏稳定在165万头左右、出栏稳定在260万头左右;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稳定发展。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6+3+1”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旅、文旅、康旅等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功能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支撑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美丽资阳·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乡村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农民全面发展取得新进展。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继续保持高于城镇居民和全省农民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有效巩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实现农业高质高效。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体系等科技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农田建设质量显著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产业链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美丽资阳·宜居乡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农村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县域内公共资源要素实现高效配置,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程度、乡村发展安全保障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农民可支配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基本形成,乡风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专栏1 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20年基期值
|
2025年目标值
|
指标属性
|
农业高质高效
|
1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166.1
|
167
|
约束性
|
2
|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
504.4
|
>500
|
约束性
|
3
|
肉类总产量(万吨)
|
22.5
|
24.5
|
预期性
|
4
|
生猪出栏量(万头)
|
243.1
|
260
|
预期性
|
5
|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
7.26
|
8.5
|
预期性
|
6
|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
203.3
|
>240
|
约束性
|
7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9
|
65
|
预期性
|
8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55
|
60
|
预期性
|
9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9.4
|
>99
|
预期性
|
10
|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
1.9
|
2.4
|
预期性
|
乡村宜居宜业
|
11
|
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率(%)
|
-
|
100
|
预期性
|
12
|
农村集中供水率(%)
|
80
|
88
|
预期性
|
13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86.7
|
>90
|
预期性
|
14
|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
|
97
|
100
|
预期性
|
15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2.87
|
95
|
预期性
|
16
|
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
-
|
-
|
预期性
|
17
|
全市森林覆盖率(%)
|
37.32
|
38
|
约束性
|
农民富裕富足
|
18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076
|
28700
|
预期性
|
19
|
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7.2
|
15
|
预期性
|
20
|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5.9
|
6.4
|
预期性
|
第三章 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资阳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下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先手棋,充分发挥资阳地处成渝地区中部,四川省唯一直接连接成渝“双城”的区位优势,综合考虑现有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效衔接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功能区布局,全力打造“2条美丽乡村示范带、5大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5个重点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构建形成核心要素集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协同融合的“2+5+5”的农业农村发展空间格局,为加快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出资阳贡献。
第一节 建设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对接成都简阳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以渝蓉高速为轴心,西起乐至高寺镇,向东南串联乐至县现代畜禽种业园区、阳化河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与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丹山片区相邻,穿安岳国家农业产业园、鱼龙山现代农业园区而过,经安岳县李家镇、忠义镇、合义乡、石羊镇川渝毗邻示范区,最终与重庆大足、潼南临界。示范带大力发展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推进“美丽资阳·宜居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着力实施乡村振兴“三级联创”,建设独具特色的巴蜀美丽乡村。
——沱江美丽乡村示范带。承接成都龙泉山东部沱江发展轴,西起资阳临空经济区,串联资阳临空都农业产业体验园、雁江花溪河现代农业产业园(保和镇、宝台镇),向南延伸至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丰裕片区。示范带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建立跨界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的沱江美丽乡村典范。
第二节 建设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
——资阳国际空港现代农业体验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充分发挥紧邻天府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立足于直接服务配套天府国际机场和成都大市场,重点发展以种养采摘、民俗观光、休闲旅游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以农耕文化、艺术创意、科普教育为重点的体验农业,以立体种植为重点的景观农业。
——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柑橘种植繁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应用、品牌推广,稻渔、稻蔬综合种养,农产品加工、配送、销售,农业科普、乡村旅游。
——国际柠檬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柠檬种植繁育,建设农产品初加工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优质粮油加工中心等,打造柠檬博览园、柠檬文化示范镇、红薯特色示范镇。
——乐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蚕桑、珍稀花卉苗木种植、农林科技研发和农耕体验、生态康养,打造四季花海、五彩林乡、蚕桑特色示范镇、薛苞古镇等。
——成资毗邻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面积42.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绿色种养、特色水果、苗木花卉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
第三节 建设五个重点现代农业园区
——雁江花溪河柑桔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3万亩,以雁江区中和镇明月村、保和镇金星村、晏家坝村为核心,以绿色为主题,有机为方向,发展柑橘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成渝两地“菜篮子”和“果盘子”。依托川西南晚熟柑橘集群,推进花溪河晚熟柑橘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住宿、休闲观光农业、乡村社区公园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区。
——安岳鱼龙山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1万亩,以安岳县乾龙镇廻龙社区、真南村、孟公村为核心,发展以柠檬和青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果林,探索粮经统筹发展新模式,兼顾发展生态养殖、稻米、果蔬、中草药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打造乡村生态康养旅游新天地,创响“竹林水乡、柠檬人家”等特色品牌,推进农业园区连片发展,建设丘区一三互动、农文旅融合农业园区。
——乐至石湍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5万亩,以乐至县石湍、通旅等镇乡为核心,发展粮油为主导,突出水稻、油菜品种优良化和全程机械化,水稻推广国标三级及以上优质品种,油菜普及“双低双高”油菜品种,适度规划建设特色稻、“观光型”油菜生产基地,进一步拓展稻油产业的综合功能。
——雁江祥符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3万亩,以雁江祥符镇、迎接镇杨柳片区为核心,发展以紫薯和含高胡萝卜素的鲜食红薯为特色的粮油产业,适度发展菜用苕尖红薯,统筹发展“三瓜两椒(南瓜、冬瓜、西瓜和海椒、菜椒)”,配套建设“互联网+”配套建设物流仓储等设施,打造鲜薯、蔬菜种植及配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安岳+大足粮药合作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0万亩,以安岳县合义乡为核心,发展“水稻+”“中药材+”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协作共兴、互惠互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治共赏”合作共赢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区。
图1 资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布局图
第四章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重任,稳固粮食生产供给,加快恢复和稳定生猪产能,推动蔬菜规模化经营。坚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增强综合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科学支撑,开展品牌创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给安全高效。
第一节 稳定粮油生产发展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共抓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调整优化粮油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双低”优质油菜,推广优质稻,种植优质专用玉米,示范推广加工和鲜食红薯,适度发展甜糯玉米、鲜食玉米、菜用马铃薯以及高蛋白大豆、酿酒专用高粱等特色杂粮。推进粮油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粮油园区,加大种粮(油)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力度,扶强加工龙头,促进生产、加工、品牌等产业链条融合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积极争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进“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和地力提升,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农田灌排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推动农村撂荒地集中整治和复耕复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第二节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深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平稳。推进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优先发展生猪产业,稳步发展小家畜禽产业,巩固发展牛羊产业;加快推进一批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加快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积极推广“人放天养”和“种草混养稀放”为核心的净水渔业技术,加快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开展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提升蔬菜设施化水平,积极开展蔬菜基地田土改造、排灌渠系、田间道路、物联网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喷灌滴灌等生产设施,积极应用肥水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推进育苗播种、整地起厢、采收等环节机械作业。提升蔬菜市场供给能力,大力培育蔬菜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蔬菜流通集散地、产销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突出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安岳柠檬、雁江柑橘、现代畜禽等特色种业基地,着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由中柑所、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牵头的农业科创团队和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服务推动“6+3+1”产业发展。夯实园区载体。开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园同创”,推动项目资金在园区集中、新品种新技术在园区集聚、新机制新模式在园区集成,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功能区。抓好装备补短。以乐至四川智能农机产业园为核心建设成渝农机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我市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体系,加快农业设施的标准化升级、推进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的三化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仓储、销售等全过程的广泛应用。推动机制创新。建立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和创新创业机制,进一步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绿色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持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第四节 创响农产品质量品牌
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区域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重点产品品牌”为重点,推进一体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品质提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规范标准体系,推进重点产业“全程控”标准化示范,加快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四挂钩”工作。探索建立质检机构诚信档案和重点监管名单制度,深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推进农业品牌建设,鼓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聚焦柑橘、柠檬、蚕桑、生猪、红薯、黑山羊等6个行业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享誉国内外“资味”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五节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网,构建实时互联互通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加强动植物疫病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强化种子苗木检疫监管和农作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及阻截防控,健全灾害防治体系。健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机构队伍、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创新推广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畜禽水产重大疫病防控及健康养殖技术。扎实做好兽医等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实施防汛抗旱、防震减灾等防灾减灾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落实防汛抗旱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抢种抢收抢烘服务能力。加大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作用。推进行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做好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专栏2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工程
生产基地提升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294万亩、油菜籽生产保护区65万亩,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粮油)1个、市级4个。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150家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实施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1万亩,改造升级养殖示范基地30个,升级改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5万亩。
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工程。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其中规划粮油产业园内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建成绿色高质高效核心万亩示范区4个,粮油绿色发展基地20万亩以上。应用推广集成水产健康养殖和节水减排重要成果1项以上,技术规程10项以上,推广面积1万亩。建设设施蔬菜万亩标准示范园5个。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规模种粮(油)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新增规模种粮(油)大户150户。打造新希望、安岳温氏、雁江正大、乐至正邦四大生猪产业集群,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新培育水产龙头企业3家、水产专业合作社50家。
加工营销提升工程。特色效益粮油产品商品率达到30%。创建水产品监测示范基地3个以上,县级追溯平台3个。
|
第五章 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坚持以市场需求和质量要求为导向,突出绿色生态、优质高效、融合互促、改革创新发展方向,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先导性产业支撑,加快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开发合作,协同成德眉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动成渝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争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第一节 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发展,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柑橘产业提质发展,加强果园道路、灌排体系、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肥一体滴灌、喷药系统、物理防控、土壤检测器等设施设备,推广使用机械化喷施、机械化打药机,加强院地产学研合作,建设柑橘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数字化信息农业服务中心。推进柠檬产业提质发展,做实柠檬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中国柠檬交易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国际柠檬产业功能区、安岳鱼龙山现代农业园区、川渝柠檬战略合作区等项目建设,建设柠檬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加快大数据与柠檬产业深度融合。推进蚕桑产业提质发展,建设乐至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标准化桑园基地、养蚕基地、白僵蚕基地,组建蚕桑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发桑蚕系列食品、功能保健品、药用产品,推动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蚕桑产业绿色发展。支持乐至县建设“中国桑都”,重点规划建设“一核一镇、一园一走廊”,建设智慧蚕桑科技创新平台、蚕桑产业高效生产平台,蚕桑资源新食品、大健康综合开发平台,打造蚕桑丝绸文化特色旅游名城,推动蚕桑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二节 夯实先导性产业支撑
强化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提升现代农业种业水平,加大黑山羊、生猪、柑橘(柠檬)、蚕桑等地方优良品种和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开展伍隍猪、乐至黑山羊保种选育,积极引进筛选优质高产抗逆的优质粮油、特色蔬果、畜禽水产、优新果树品种;加快建设柑橘、柠檬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推进乐至现代畜禽种业园区建设。加快实施现代农业装备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示范,推进蔬菜、柑橘、柠檬、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现代烘干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建设移动烘干冷藏冷冻保鲜设施,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自建烘干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培育烘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引导大型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烘干冷链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平台企业。
第三节 推进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突破传统农业局限,深入挖掘产业特色和优势,实施“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电商”等系列行动,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新产业,推动耕作变体验、田园变公园、农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建设简阳雁江乐至农旅融合示范区,重点推进阳化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启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集散中心建设;结合各地地方特色、田园文化与景观资源,布局一批乡村聚居点,共同打造示范区景观风貌。打造产城融合型农旅融合模式,积极引导一二三产业向农业园区、重点乡镇集中,扶持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型、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生态型等农旅融合示范点。实施农旅融合示范工程,推动农业“新六产”与城镇融合发展,推动优势业态融合与资源要素集聚,倾力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着力培育一批国、省级农旅融合生态度假区,积极创建省级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名品。
第四节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统筹推进“三园十片”建设。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持续提高安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水平,对雁江佛山橘海、乐至现代畜禽种业、乐至葡萄+猪等省星级园区进行持续提升,打造一批“国字号”“省字号”后备园区。建设川渝毗邻合作园区,加大与重庆大足区合作力度,加快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试点项目建设,共建安岳大足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力争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000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农旅融合示范点1个。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机制,精心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功能版块及核心示范片示意图、工程建设详规图和重点项目清单,积极推动县(区)实行“园长制”,全面推行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员额制”管理制度,支持国有农业投资公司、龙头企业、工商资本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产业化联合体。
第五节 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以县(区)为单位创建国家和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行全域同创,重点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等方面,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力争三个县(区)均进入国家、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行列,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聚力柑橘、柠檬、生猪、农旅融合等重点产业发展,围绕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不断完善创新链、锻造人才链、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都市现代农业生态链生态圈,加快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第六节 扩大农业开放合作
培育发展外向型农业企业,支持柠檬、畜禽产品、蔬菜等企业积极开展自营出口,积极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6+3+1”产业体系建设。采取“走出去”上门招商和“请进来”考察推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投融资、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等领域合作,力争落地一批外向型重大农业项目。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成资同城化农业发展,推进渝资农业合作,加快边界地带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落地。加大农产品宣传推广力度,建设一批柠檬、柑橘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丝绸等拳头出口产品,加大“资味”农产品出口主体培育力度。拓宽农产品营销方式,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新媒体推广营销。
专栏3 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
畜禽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乐至县现代畜禽种业园区1个,包括建设现代畜禽种业创新孵化中心1个、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防控中心1个、国家级饲料评价与现代养殖技术推广中心1个、新兽药GCP工程研发中心1个、生猪、肉牛、肉羊、家禽、肉兔、牧草现代种业育种创新基地各1个,引进畜禽种业龙头企业5-8家,引进畜禽新品种3-5个。
柑橘种业提升工程。实施柑橘品种改良计划,引进筛选或提纯复壮优质品种6个以上,建设柑橘采穗圃1个、高标准无毒网室扩繁场3个。
柠檬种业提升工程。建设柠檬良种苗木繁育基地120亩、柠檬特色农业气象观测实验基地20亩、柠檬采穗圃1个、高标准无毒网室扩繁场3个。
农业装备提升工程。农机总动力达186.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实现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常年机电提水灌溉能力在105万亩以上,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个。
产地烘干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工程。建成区域冷链物流集散中心3个,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静态库容总量达到100万吨以上。
农旅融合示范引领工程。推进“5+3”核心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导入、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一批面向成渝城市群、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示范村。
农旅融合强基提质工程。加强农旅通道建设,着力构建外联内畅、快旅慢游的农旅通道体系,让成渝城市群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加强农旅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指示牌、停车区、民宿、休憩区、公厕等服务设施,建设智慧乡村旅游管理平台,完善乡村旅游管理服务、营销、维权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示范区域内道路、林盘、水景、村落综合整治,提升示范点、示范片乡村风貌。
农旅融合品牌培塑工程。加大农旅融合发展宣传推介力度,创新申办特色主题乡村体验节事活动,扩大“资味田园”农旅影响力。力争到203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6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90亿元。
农旅融合主体培育工程。引导农业企业、社会组织通过资本导入、产业升级等方式发展农旅产业,培育壮大农旅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多渠道引进技艺大师、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到示范点休闲观光、乡居创作,成为“新村民”。通过信贷支持、联系帮扶、专家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民从事民宿、餐饮、亲子体验游、观光农业等新业态。
农旅融合创新驱动工程。创新“政府牵头、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参与的建设模式,整合用好财政资金、集体资源。创新产业导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展符合规划的农旅融合项目。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模式,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
第六章 实施“美丽资阳·宜居乡村”建设行动,
深入实施“美丽资阳·宜居乡村”行动计划,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条件。规范推进农房管控,着力提升乡村风貌,修复保护乡村生态,不断美化乡村环境。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展现“资味田园”美丽乡村风韵。
第一节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改厕、清脏、治乱、添美”为重点,引导形成环境治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共同建设、维护生态美丽宜居家园,让村庄美起来、庭院美起来、生态美起来、乡风美起来。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具有资阳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建立健全镇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完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机制。实施村庄清洁专项提升行动,清理公共场所周边及公路沿线等散落垃圾。推进农村“污水革命”。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农田灌溉、渔业用水、生态保护修复、绿化景观建设有机衔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农村专项提升行动,分类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因地制宜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近还田消纳利用,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建设。
第二节 建设“资味田园”美丽乡村
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多层次提升小城镇及乡村发展能级。推广和提升“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挖掘和保护传统农耕文化。启动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先行区建设,合作开展琼江河、磨滩河等河流治理和面源污染整治。推进旧村风貌改造,强化风貌管控,加大私搭乱建整治拆除力度。积极开展危房改造,完善乡村公共区域和道路照明设施,推广使用电力、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闲置旧宅基地管理。实施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行动,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休闲乡村、农旅示范点、农耕文化博物馆、农业博览园、农业主题公园。
第三节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以“路、水、电、气、信、防”六网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强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三年品质提升行动,健全农业农村路网,加快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提升城乡统筹供水能力,统筹推进县镇村集中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推进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动5G网络向农村地区覆盖,推动农村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与5G网络融合网发展。推动乡村信息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开发、应用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系统或平台等。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水利、交通、电网、农业、物流等智慧建设。全面开展农村治安联防联控,持续完善实施“雪亮工程”,建设平安乡村。
第四节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围绕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优化教育、文化等资源配置,推进城乡教育文化等资源均衡配置。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攻坚做强工程,推动市镇(街)行政服务向行政村延伸,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能,尽量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分级分类投入机制,探索财政补贴、村集体补偿和农户缴费合理分摊机制。
专栏4 美丽资阳·宜居乡村建设工程
乡村规划引领工程。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建制镇乡村规划师全覆盖,形成完备的规划执行管理机制,全面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基础设施补短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以上,实现80%的乡镇通三级公路、75%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8%,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千伏安,农村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c以上,基本实现天然气“村村通”,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7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增加0.6个百分点,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全市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0%。
公共服务提质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装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50%的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二级医院标准,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建成20个镇(乡、村)史、社区博物馆(陈列馆),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分别达60%、70%,养老机构床位社会化运营占比超过60%。
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
第七章 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污染治理和循环利用,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一节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控害专项行动,继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工作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全市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年度目标任务。建立宣传培训长效机制。有计划的利用音频资料、发放技术资料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做到宣传全覆盖。以镇(乡)和重点村为单位,对基层干部、规模种植业主、农资经营人员等重点人群,全覆盖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科学使用农药等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重点人群农药化肥减量技术水平。加大农作物绿色技术推广。坚持综合施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化肥农药减量示范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化肥减量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精准测报、病虫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农药减量技术,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支撑项目,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
第二节 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指导畜禽养殖场(户)落实有效的粪污消纳区域,推广“标准化养殖+异位发酵零排放”生产方式。分类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推广鱼菜共生治理方式开展原位治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督促县区、乡镇、村建立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抓好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技术培训。各县(区)增加3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经营主体。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提高粉碎机械使用率。持续加强生猪屠宰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第三节 加强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建立完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积极开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宣贯活动,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业主增强环保意识,督促指导废旧农膜回收。建立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加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力度,指导全市所有的农药经销门市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桶,开展回收并统一送至垃圾填埋场,在村级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化肥包装袋等固体废弃物回收桶,实现全覆盖。
第四节 强化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持续开展渔业资源保护行动。依法审批严格监管涉渔项目。做好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增殖放流活动,有效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抓好长江禁捕工作,推动沱江流域十年禁渔,落实市、县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组成的执法联席会议机制。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作,建立健全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建立农业节水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农业节水创新试点建设,集中开展农业节水集成与应用示范。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开展农业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节水意识,倡导树立关心水、珍惜水、节约水的观念,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加强外来物种管理,遏增量、清存量,积极防范重大危害入侵物种扩散趋势和入侵风险。
第五节 抓好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降低排放强度为主、控制排放总量为辅的方针,着力构建政策鼓励、市场引导和监管约束的多向引导机制,探索全社会协同的实施路径。实施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土壤固碳、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6大重点任务。开展稻田甲烷减排、肥料利用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低碳减排、水产健康养殖低碳、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科技创新支撑、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等10大行动。
专栏5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程
安岳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建设有机肥厂1个、区域性粪污收集处理中心1个、无害化处理中心2个,打造通贤、长河源等综合利用示范区。
雁江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支持135个规模户(场) 及13个小散户建设沼液储存池7370立方米、山间储液池24910立方米、灌溉管网134250米、污水泵111台等。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籽壳等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应用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技术,建立健全全产业链的无害化处理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探索基于市场机制的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再利用机制,开展农田残膜回收,支持地膜回收网点建设,健全回收加工体系,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建立农业生产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创建,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2%以上,成片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45万亩。
|
第八章 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文明和谐乡村社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着力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5 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持续实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脱贫村、重点帮扶村基础实施建设,对脱贫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予以倾斜支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健全低收入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建立民政、教育、医疗保障等多部门数据比对共享和联动风险预警、研判处置机制,分类分级实施救助消除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风险。
第二节 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和乡镇机构编制等资源。抓紧开展资产清查,分层分类制定盘活方案。分类设置乡镇机构,合理配置人员编制,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围绕“提升发展质量”,加快补齐乡村规划、生态环保、耕地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农村集体经济等短板。强化规划引领、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整合,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多种形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行动,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动力活力。围绕“增强服务能力”,着力优化镇村便民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等布局。优化整合便民服务平台,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畅通线上线下办事渠道,构建起布局合理、运行顺畅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围绕“提高治理效能”,充分发挥镇村干部队伍、社会治理力量等作用。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突出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
第三节 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统筹建设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等五大服务平台。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加大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力度,加强乡村治理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个人或家庭社会诚信“红黑榜”。发挥农村党支部作用,切实发挥农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带领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学好致富技能和本领,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探索建立文明积分机制。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推进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运营与维护,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四节 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深入推行依法治村,健全农村依法治理体系,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探索建立农村德治体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推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基层治理能力条件建设,完善推广“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安全监管体系以及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制度。
专栏6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程
党组织规范提质行动。研究出台县(区)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抓乡促村责任机制,制定乡村两级党组织乡村治理任务清单;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每年倒排整顿提升一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制定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两张清单”。
农村民主自治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工作事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办理工作事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面工作事项》“三张清单”。
“德治”乡村培育行动。开展市级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评选活动,做好建制调整后文明村镇的复查认定,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工作,推广文明积分制,推进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法治”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平台建设,加强“六无”平安村建设,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制度。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按照调整后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全面完成规范配置,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推动乡镇(街道)下属各单位、驻乡镇(街道)单位、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按需接入电子政务外网。
|
第九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农村土地改革激活力,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坚持创新农业经营助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坚持提升农民素质促增收,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第一节 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围绕“五探索、两健全、两完善”试点内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整市改革试点。落实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厘清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关系,多途径保障农户住有所居,形成宅基地权利行使、资格保障、使用权流转的制度体系。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有效路径,建立自愿有偿退出、有偿使用、收益分配等机制,争取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健全“市指导、县(区)统筹、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房屋建设审批监管机制,建立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农村建设管理水平。
第二节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推进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行合并村只保留一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政经分离”,建立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年度清查等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激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建立村活动阵地、办公设施设备等集体资产明细台账,做好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出租/经营”“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职业经理人”“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工商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然资源+股份合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业”“互联网+村集体经济”等模式,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强化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强化土地政策支持,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加强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建设,积极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的领路人。
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注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研究院或技术研发中心,内设研发机构,组建产业化联合体,鼓励龙头企业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强化家庭农场示范培训,加强对家庭农场的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和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农民合作社,开展专合社发展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支持引导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做大做强。推进供销新型助农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供销合作社从购销服务向农村综合服务转变,打造集生产、供销、信用、消费于一体的县、镇、村综合服务平台。
第四节 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
广辟引才育才用才渠道,常态化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回引计划,探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和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周末工程师等形式服务乡村,推动城乡各类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建立高素质农民遴选、培养、服务机制,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提升发展能力,鼓励各地积极争取或制订高素质农民扶持政策,选聘兼职讲师,培养农民讲师,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和网络教室建设,打造一批见物见人、可学可鉴的示范基地,推动部、省级教材使用的落地落实。实施好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鼓励高素质农民报考职业院校,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推进农民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
第五节 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稳定经营性收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提高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严格落实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提高转移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继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强化农民就业服务,落实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政策措施,完善提升平等就业政策措施,优化市场环境、强化监管责任,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
专栏7 新一轮农村改革重大工程
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推进45个省级融合发展试点村,每个试点村探索一种以上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三资”管理规范化、提高“三资”监管效率,有效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财产权益。
农村改革试验区集成创新。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开放合作创新,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动晏家坝、隆恩、清水等11个重点村先行改革试点,村规编制、调查摸底、确权颁证等基础工作全面展开,宅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启动建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整市改革试点。
|
第十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有序实施
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压实属地责任,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进一步强化资源要素和法治保障,健全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优化调整农村工作领导机构,构建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抓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压实县(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责任。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小组成员单位出台的重要涉农政策举措须征求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升履职水平。
第二节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制定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发挥统一战线资源、智力等优势,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实施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慈善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倾斜和汇聚。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建立乡村振兴荣誉制度,对在乡村振兴促进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 强化法治保障
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持续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积极推进乡镇涉农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行政执法案例指导、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及行政执法评价等制度。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内部、层级和外部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农业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执法能力。加强长江禁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执法。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宣传教育等专项普法,深入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深化农业领域简政放权,切实加强公正监管和优化政务服务。
第四节 健全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各级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务主管部门每年年初和年底向同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本部门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工作计划和执行情况。加强乡村振兴考核,制定细化乡村振兴年度考核办法,对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采取日常抽查监督、年终交叉检查、年终部门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对市直涉农部门(单位)班子和领导干部,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牵头进行综合评议评分。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推进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县(区)、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的,依照有关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予以问责。
附件: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附件
第一节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后,将组织实施农业资源开发项目,会给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水环境影响分析。现代农业“6+3+1”产业体系和“2+5+5”空间布局建设,必将给特色种植业和生态畜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资源开发项目施工期施工场地废水和施工驻地生活污水可能污染受纳水体和土壤。特色种植业过多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雨水冲刷,溶入径流水中,排放进入江河湖库;畜禽养殖场的废水若未经处理或简易处理后就直接排放进入江河湖库,两者均会使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和固体悬浮物的含量增加,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属性和生物群落的组成,并且粪污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生生物的繁衍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造成水生生物死亡,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种植业基地的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秸杆露天焚烧及农药的挥发,给周围大气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养殖场的有害气体和臭味来源于畜禽舍、堆粪场及粪污的运输和施肥过程中的排放气体,养殖场恶臭除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引起畜禽生产力降低外,还会使养殖场周围生态环境恶化,养殖场扩散的 NH3 将增强大气中氮的沉降,导致周围土壤、作物及森林的潜在酸化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土壤环境影响分析。特色种植业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畜禽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添加剂饲料的广泛使用,许多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中也常常含有较高的铜、锌等重金属元素,这些物质随同粪污一同进入土壤,会引起农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积累,从而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游离酶活性。多数重金属易被植物吸收富集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Pb、Cd、As等重金属能在体内蓄积并与肾脏有很强的亲和性,随着时间推移,其在体内含量会不断升高,从而影响肾、肝脏、骨骼和循环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十四五”是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步期,科学系统地谋划好“十四五”农业发展,有利于特色种植业基地的提质扩面和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规划提出“坚持优势优先、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构建现代农业‘6+3+1’产业体系”,必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四五”农业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种植业方面,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使用及农作物秸杆露天焚烧,畜禽养殖业方面,养殖场的大量粪尿和有害气体向周围环境排放,水产业方面,水产养殖尾水直排会造成水体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不可忽略的污染源,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日益突出,给其他生物的健康生存构成了很大威胁,发展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防治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节 不良环境影响的防范
——规划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相关发展规划的关系;环境保护需作为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落实到今后规划项目设计和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中。
——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防范对策
种植业方面。规划种植基地时,通过严格选择农药品种和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选用生物农药,减轻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以及主要施用生物有机肥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辅助施用少量氮、磷等化肥,从而减轻化肥使用对地下水、地表土壤的影响;通过科学使用农膜、推广使用降解膜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减轻农膜对土壤的影响。通过实施农作物秸杆禁烧行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机械粉碎还田和秸秆堆沤快速腐熟还田肥料化利用,加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产业化利用,从而减轻农作物秸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畜禽养殖业方面。养殖场附近范围有害气体和恶臭排放浓度严格执行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集约化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臭气浓度无量纲<70)。通过优化畜禽舍布置,提高场内空气流动性,粪便及垫料及时清理,种植抗臭能力较强的乔灌木等,确保臭气浓度达标。养殖场废水主要为地面、畜禽舍冲洗水,均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COD、NH3-N、TN、TP浓度较高,废水进化粪池,经截留沉淀消毒后上清液沉淀处理后,要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用于种植基地有机肥使用,不外排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畜禽养殖场与还田利用的农田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污水输送网络,通过车载或管道形式将处理(置)后的污水输送至农田,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污水输送沿途的弃、撒和跑、冒、滴、漏。养殖场建设项目产生畜禽粪污收集后送至集粪池进行加蓬及水泥硬化处理防止雨水进入造成溢流和下渗,发酵熟化后用作种植基地有机肥。
水产业方面。按照《水产养殖集中区尾水治理技术操作规程》要求,采取单个池塘预处理养殖尾水再利用,池塘淤泥干湿分离,生态湿地净化等措施,减轻水产业发展对江河湖库水环境的影响。规划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时,深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实施以“人放天养”和“种草混养稀放”为核心的净水渔业技术,实现“以渔净水”、“以渔保水”,在宜渔稻区推广“稻鳅共作”、“稻虾共作”、“稻鳖共作”、“稻鱼共作”等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共赢”。
休闲农业方面。休闲观光农业是“十四五”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和农家乐等逐年增加,对大气环境影响来源于生态餐厅、农家乐的厨房油烟,近期主要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及电能。厨房油烟根据餐厅、农家乐规模大小安装诸如静电油烟除尘器等的油烟净化装置处置后达到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中相关规定的要求后排放。